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!

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常见问题 >

新华社第四届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_新华网

2019-04-19 05:41

吴晶:生命的答案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,它的名字叫《我爱你,中国》。对我而言,这首歌因为一个逝去的人,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。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郁玮:战火中感受中国力量我很幸运,我是中国记者。我很幸运,我人生中第一次驻外,去到了巴以地区。更为幸运的是,能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,记录奋进的中国;能够在气象万千的大时代向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;能够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决心,与我的祖国一起,迎接伟大复兴的到来!新华社国内部吴晶:生命的答案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,它的名字叫《我爱你,中国》。对我而言,这首歌因为一个逝去的人,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。新华社西藏分社张京品:四上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的人均寿命上去了,但是格桑的体重却下降了十多斤,头发越来越稀疏,记忆力也越来越差。当上级机关征求他的意见,是否要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时,他说,如果他的生命,能够延长普玛江塘人的寿命,就值了。作为干部,他不会走新华社云南分社周磊:我来到雷区,见证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我手里拿着的是一张地雷的照片。它叫做防步兵定向雷,里面有710粒钢珠,一旦爆炸,能对50米以内的人员造成密集杀伤。而就在此时此刻,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,他们正每天与它为伴,生活在生死边缘。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张玥:放下的是镜头,放不下的是责任 有句俗语,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但我觉得还有一句,生病的孩子更懂事。骨髓穿刺的针,像钢钉那么粗,小菲阳的后背也只不过有我的巴掌宽,那么粗的钢针扎进去,5岁的孩子竟然不喊疼,咬着牙,眉毛揪到一起,汗珠子直往下掉,打湿了她躺着的床单。新华社青海分社王大千:最珍贵的遗产 多么幸运,我是记者,有更多机会去行走、寻找、记录、体验、传播这些最珍贵的遗产。面对大遗产,我是个小学生。我坚信,今后的岁月里,我肯定不是仅有的在课堂上修课的人。新华社总编室胡振华:坚持的力量作为记者,我们坚持:坚持用心用情,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,让报道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;坚持用心用情,坚守职业道德,向社会不断传递正义、正直与公平的力量。新华社安徽分社陈诺:行囊里装什么,助我去远方改革进行时的痛点,我将以行囊中的勇气予以抗击,走基层的每一步,我将以行囊中的责任予以勾画;扶贫的燎原之火,我将以行囊中的毅力予以守望。乌梦达:我和一张纸的故事蒙古族,新华社北京分社编委、时政采访部主任,大学毕业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、北京分社工作,多次获北京、广东新闻奖一二等奖。近年来聚焦调研报道、融媒体报道,代表作有《为薄薄几张个人信息安个“家”,为何每年收取数十亿元?--追问档案保管费》,融媒体作品《为英雄正名》系列报道、《交一万九千八主编荣誉搬回家——山寨“禅文化论坛”借佛敛财调查》等。吕秋平:妈妈记者的视角新华社对外部国内室北方片副主编,多次参加全国两会、党代会报道,参加了棚户区改造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、建党95周年、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等主题报道。挖掘、采写基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故事,如空巢老人、失独妈妈、留守儿童、艾滋病毒携带者、女入殓师等,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。《中国发生特大动车相撞事故伤亡严重》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。高熹:我们的路,我们的梦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视频记者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,先后学习新闻、播音主持艺术、电视编辑,2012年进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工作。驻外期间,参与主创中宣部国家传播项目纪录片《我的铁路,我的梦》并担任第一集《桥》的导演。曾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新媒体栏目《非洲一周新闻盘点》《你不知道的非洲》中担任策划和主持,还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《夜读》栏目主播。梁旭:用心“定格”梦想的归途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,同年进入新华社。参与了“12·20”深圳滑坡事故、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报道,多次获评广东省新闻奖各类奖项。今年春运期间,扎根基层拍摄的图片故事《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》成为新华社“新春走基层”的代表佳作,被中宣部评为2017年“新春走基层”先进个人。林宁:“田坎记者”的苦与甜林宁,新华社音视频部直播报道中心编辑,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,2009年进入新华社。在新华社曼谷分社驻外期间,报道过2011年泰国大选,并参与泰国特大洪灾、中国公民湄公河遇害等事件报道。参加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、2017年全国两会等报道陈诺:行囊里装什么,助我去远方2014年7月入职新华社安徽分社政文部。三年来,采写了大量反映安徽省情、基层的报道,多篇稿件获得安徽好新闻奖,多篇调研类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。今年7月中旬赴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挂职副乡长。张玥:放下的是镜头,放不下的是责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电视采访部记者。2009年进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,参与过矿难、黄河防凌、神舟飞船发射、返回舱着陆等报道。2013年调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,多次参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同时,也热衷于接地气、贴近民生的社会新闻采写,长期跟踪受访者情况,积极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。周磊:见证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现任新华社云南分社新媒体部副主任,2002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,曾在新华社亚太总分社、欧洲总分社驻外近8年,后调云南分社工作。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了时代广场大屏中国宣传片《上海》《杭州》的拍摄。微纪录片《生死线上的青春绽放》聚焦中越边境我扫雷部队,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。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、郭川的故事、建军90周年特战兵等“超燃”短片也得到较好采用。郁玮:战火中感受中国力量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编辑,2009年进入新华社。在耶路撒冷驻外工作期间,长期关注巴以局势、中以关系及犹太文化相关话题。在两次巴以军事冲突期间,多次前往战地一线采访。采写的《以色列借助科技创造节水农业奇迹》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。回国后,继续关注中外交流、国家安全等话题,就外资企业在华发展、经济指数国际话语权、国家形象外宣等采写多篇内参报道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+86-765-4321
    admin@baidu.com
    +86-123-4567
    天朝天堂路99号